行业新闻

当前位置: 伟德 > 新闻中心 > 行业新闻

伟德平台不到半年吸金30亿如今集体大逃亡短命风口后的50家无人货架公司何去何从 深度

更新时间:2024-10-27点击次数:

  作为抢占办公室新消费场景的创业项目高调入场,快速的融资速度,疯狂的扩张速度让这个赛道火得发热。然而,在经历了不到一年的野蛮生长和疯狂扩张后,无人货架项目迅速转冷。目前各玩家发展状况到底如何?

  创业邦聚焦该领域,走访了入场玩家并对其进行了系列分析和报道,这是我们报道的第1篇。

  据不完全统计,截止到目前,引领了2017年夏天以来最猛烈风口的创业项目无人货架,用了不到一年的时间,便吸引了50多个玩家入场,席卷了超过30亿的真金白银,其中不乏一线明星机构的身影。

  这不是资本捧红的第一个风口,但或许是最短命的风口。搭载着马云号召的“新零售”概念,主打办公室消费场景的无人货架以入场门槛低、覆盖人群广、辐射范围大等特质,曾被投资者认为是最接近梦想的模式,更被认为是互联网流量越来越贵时期最后的一片流量洼地。

  当所有入局者幻想着无人货架能否成为继共享单车后,引领全民参与的创业热潮时,退潮却来得猝不及防。

  2017年9月,果小美和番茄便利的第一起合并案拉开了无人货架领域洗牌和整合大幕;

  2018年年初,仅活了4个月的成都无人货架项目“GOGO小超”成为该行业第一个夭折的玩家;

  已经完成5亿元融资的明星玩家猩便利在1月份也被曝出多个城市已经撤柜、裁员的消息,虽然日前猩便利宣布获得来自蚂蚁金服等众多机构的战略投资;

  无人货架在集体唱“凉凉”的同时,焦虑和迷茫的除了供给粮草的投资人,还包括在前线“抗战”的创业者们。

  从目前来看,入局该领域的创业者背景不可谓不豪华,如曾在阿里巴巴集团、安居客、美团点评任高管的猩便利创始人吕广渝,曾担任阿里聚划算总经理,也是无人货架头号玩家的果小美创始人阎利珉,甚至还有去哪儿网创始人、斑马资本创始合伙人,同时也是便利蜂创始人的庄辰超。

  但是,从结果来看,这些先天加持的光环并没能够阻止也无法改变无人货架速生速死的命运。

  激进的点位争夺战、经不起考验的人性、不成熟的商业模式、融资速度赶不上烧钱速度等问题就像放大镜,让这个行业的弊端和缺陷无处遁形。在接受外界质疑的同时,无人货架创业者们也像坐了一趟过山车,从抛物线顶点急转直下,毫无防备和预兆。

  未来要何去何从,是摆在创业者们面前的现实问题,痛苦转型还是退出市场?拥抱巨头还是另谋出路?

  创业邦就此访问了无人货架领域相关的从业者和投资人,看他们如何面对速生速死的危机以及如何迎接不确定的未来。

  “我们预计今年上半年会转冷,行业会出现洗牌,但是没想到会这么快。本来预测会在今年4月份到5月份(出现这种状况),没想到从1月份开始,局势开始急转直下。”小e微店首席品牌官苗梓轩在接受创业邦采访时这样表示。

  昔日的明星玩家猩便利没有再拓展新点位,据一位无人货架地推人员估算,目前猩便利大概有60%~70%的货架已经被搬走,维持正常运营的仅在20%以内。

  而由去哪儿创始人庄辰超创办、以便利店起家的便利蜂在去年夏天宣布进军无人货架领域,并于今年年初收购领蛙,但还未出3月就有消息传来,由其铺设简易货架的38个城市全部撤站。

  头号玩家果小美在资金最充足的时候丝毫不吝啬对员工的激励。原先的薪资是按照签约点位数量进行阶梯式发放,做得好的地推人员一个月可以赚到4万~5万元,但后来,果小美大幅缩减薪酬,除了底薪,一个货架只能赚到90元钱,所铺设的货架有30个新客激活才能获得1.5倍的系数。

伟德平台不到半年吸金30亿如今集体大逃亡短命风口后的50家无人货架公司何去何从 深度(图1)

  2017年12月,果小美创始人阎利珉参加完某活动后,曾接受创业邦专访,彼时果小美入局无人货架仅半年,就已获得三轮投资,但是阎利珉也向创业邦透露,办公室零售门槛虽不高,但也是最难做的,因为家常菜最难炒

  后来,情势比之前更为糟糕,果小美宣布要撤掉一些城市的货架业务。一位曾经在果小美做地推,如今加入每日优鲜便利购的李林直言当时的光景:前一天晚上果小美通知城市经理(要撤一些城市的无人货架),第二天一早所有人就都被清退了。

  而每日优鲜便利购的境遇也不尽人意,它正在以每月15%的末尾淘汰标准缩减编制,上海地推人员从200人锐减到不足40人。

  “做无人货架比拼的是综合实力,除了技术能力还有占据场景的能力,也就是网点开拓的能力,以及运营、行业迭代的能力等等,缺哪个维度都不行。”一位无人货架从业者说。

  持相同观点的还有洋玩易创始人庞明峰,在无人货架引领风口的一年前,庞明锋就开始做无人货架,在资本进入之前,洋玩易的货架福柜一度扩张到2000个,只是那时候无人货架还是以企业服务的形式出现企业购置货架服务来为员工提供福利,费用由企业统一支付。因为和企业利益绑定,当时无人货架的货损一直控制在3%以内,而去年5月,它的货损一度飙升至20%~35%。

  在他看来,行业转凉在意料之中,因为无人货架本身在科学性上就存在极大的问题:行业效率。

  大家只看货损能否控制,却没注意到最根本的东西,就是能否提升效率。“真实情况是,无人货架让效率下降而非提升。”庞明峰说。无人货架的补货机制使得供应链环节增加而非缩减,从大仓分拣到二次分拣,再到上柜,增加了很多工序,从而导致补货成本居高不下。

  “在前端看是30%的货损,在后端看可能会达到70%。”这是由于补货员补了多少货没有机制可以控制。货一旦出仓,物流人员、补货人员都有可能被侵占,这些都无法验证。

  这个模式也无法即时满足消费者的需求,提供更好的购物体验。商品不够丰富也不一定便宜,补货也不一定能及时。

  “会不会死,就看他们(玩家们)如何转型了。”朗然资本创始合伙人潘育新说。

  “每日优鲜便利购的智能货柜已经在量产,近两个月就可以面市。果小美曾经也想做智能货柜,但因为资金问题暂时搁浅了。”李林告诉创业邦。

  风口正盛时的无人货架,吹动的除了资本和创业者,也包括无数个站在风里的人。李林就是其中一个。

  大学毕业后的李林,选择回老家创业,开了一家小店。生意平稳后,他在果小美做地推的大学同学呼唤他加入无人货架的地推大军,一直在寻找风口的李林很受诱惑,于是前往上海加入了果小美。但风口带来的红利只享受了一个月,就开始大幅减少。果小美撤站后,他去了每日优鲜便利购,继续从事地推工作。除了底层的地推人员,“智能货柜”几个字同样也出现在其他从业者的口中。

  很多公司都提高了货架的进驻门槛,将目标企业人数设置在100人以上。这对控制货损是否有帮助尚不明确,却的确可以增加GMV(成交总额)数量,为向智能货柜的转型打下基础。

  不同于无人货架的粗放管理和运营,智能货柜力争实现的是高效运营,减少货损,同时帮助企业与消费者建立高强度链接,但是在技术上也对无人货架创业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目前通用的技术包括RFID(射频识别)、重力感应和视觉识别。

  据了解,截止到目前,便利蜂、每日优鲜便利购、魔盒CITYBOX、七只考拉、京东到家Go等无人货架玩家均已推出智能货柜,便利蜂更是把之前所有无人货架全部升级为智能货柜,最早入局无人货架的玩家之一猩便利也强势回归,推出新一代无人零售智能设备猩+。

  “便利峰的智能货柜的制造成本一个在3000元左右,加上BD(商务拓展)费用,一个智能货柜的运营成本在5000元左右,但智能货柜里的产品毛利都很低,品种也少,回本周期很长。”一位业内人士说。

  “就便利蜂而言,智能货柜的生产并不是关键问题,导致撤站的真正原因可能是智能货柜的成本和收益无法平衡。在这一场竞争中,获得大量资本的无人货架项目都是靠超强的地推能力取胜的;但智能货柜的投放不同于无人货架,是另外一套模式,对办公室人数、投放区域的人流量等等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潘育新对创业邦说。

  除此之外,有一个现实依然不容忽视:在智能货柜的生产上,中国目前没有一条生产线可以达到工业级水平,这也是为什么大多数企业都选择自主研发的原因。

  同时,智能货柜的快速迭代也需要前端运营及后端研发等几个环节共同协作,所以便利蜂才会在被曝出撤站之后回应说原因是智能货柜产能不足,市场供需矛盾短期无法解决。

  当然,也有从一开始就发力智能设备的,京东到家Go(京东到家推出的新型无人货架产品)负责人江军向创业邦透露,在开展无人货架业务时,京东到家Go就已经在同步准备智能设备了。经过大半年的研发及测试,目前该设备已经更新到3.0版本,采用了“称重+视觉商品识别”的方案,可以在三人同时选货的情况下实现精准识别和扣费。

伟德平台不到半年吸金30亿如今集体大逃亡短命风口后的50家无人货架公司何去何从 深度(图2)

  之前京东到家Go主要在做的事情之一就是让设备更加稳定,识别率更高。江军认为,虽然大家都认可智能货柜的发展方向,但技术的研发需要花费一定的时间,每个零部件都需要找到合适的供应商,组装时也需要遵循一套严格的标准。

  但是仅从设备上进行升级,能否真正盈利,还是只是为了给资本方编一个续命的好故事,依然不得而知。

  今年6月猩便利和果小美的新一轮融资,对无人货架胶着的局势并未带来新的推动,尽管猩便利和果小美都宣布在转型,果小美也表示团队计划在今年筛选部分优质点位试点,推进基于AI技术的智能鲜食柜业务,但是就目前而言,无人货架行业的格局仍未最终落定。

  第一,伟德平台被巨头收割。市场结束野蛮生长后,资金雄厚的巨头入局收割,小公司退场;第二,站队。发展好的头部公司与巨头合作;第三,马太效应明显。强者愈强,弱者愈弱,只留下“头部”的两三个幸存者。

  有位不愿具名的知情人士表示,“未来可能是阿里投资的企业和腾讯投资的企业之间的竞争。”

  他猜测,猩便利可能会把无人便利店变成智能便利店,跟7-Eleven等便利店竞争。而每日优鲜便利购除了2亿美金的融资,每一步也都走得比较理性。“每日优鲜一个柜子加一个冰箱一个月可以产生4000元GMV,公司稳赚。”这位业内人士透露。

  然而京东到家Go与每日优鲜便利购都在打着更大的算盘,它们必须盘活供应链,但与此同时,它们还有一层更重要的身份,即“母体”的一部分。

  京东到家Go负责人江军表示,京东到家的无人货架业务(京东到家Go)已经变成集团新零售业务的一环,可以和全公司的物流体系互相打通,从而降低成本。

  京东到家已经开拓了“前置仓+达达”模式,通过同沃尔玛山姆会员店、京东商城等渠道方的合作将商品首先输送到前置仓中,伟德平台伟德平台一旦用户下单,半小时之内就可以送达;同时,京东到家Go可以利用现有的前置仓资源实现补货,从而降低补货成本。

  而对于上述提到“能稳赚”的每日优鲜便利购,它的一名地推人员向创业邦表示,他觉得每日优鲜便利购的微仓已经非常完善,在推广上也会根据前置仓三公里的配送范围进行拓点,这样就节约了配送成本;同时,货架可以带动主商城的名气,主商城则可以辅助货架的发展。

  在猩便利的构想中也包括这样的运营网络。猩便利联合创始人司江华在很多地方解释过猩便利的“便利蜂窝”模式:由蜂王店、蜂巢店和多场景便利架柜组成的触点构成服务网络,更近更快地为用户提供精选商品和服务。因此,从一开始,猩便利就同步拓展了两条业务线:无人货架以及便利店。光速中国合伙人韩彦在接受创业邦采访时也表示,猩便利一家便利店的日销是传统便利店的10倍。

  但事实上,要搭建这样一个网络,需要大量的时间、资金以及运营经验的支持。猩便利在此前就被传出大量点位无效、数据造假、撤站等负面消息。虽然在今年6月,猩便利在一片唱衰声中宣布获得蚂蚁金服战略投资,但仍无法打消外界疑虑。

  猩便利虽已拿到了热食牌照,并在此前进行了鲜食尝试,但鲜食因为它的时效性,是便利店中损耗最高的品类,每天结业都会被扔掉,很难赚钱,但又能引流。而在粗放式管理的无人货架之上,鲜食似乎更难生存:几天才来补一次货,加上放置环境,新鲜程度很难保证。

  此外,猩便利已开始测试“办公室订餐跑腿业务”,用户可在小程序中预订早午晚餐以及下午茶,25分钟可送达;果小美也在探索拼团模式。然而,无人货架企业的未来似乎仍旧扑朔迷离。

  在采访最后,李林告诉记者,他已经打算离开无人货架行业。“红利期已过,”李林说,“无人货架的商品单价、GMV都不高,也许它们会换成毛利高的产品,但都是以后了。

  之前大家探讨的在货架上开辟广告位来获取一定收入的模式也不靠谱,有几个企业会愿意你在公司里放别家广告呢?”

  而这个行业里,从业务拓展经理到城市经理,再到大区经理,很多都来自美团。“他们有些已经回到美团,也有些已经在做其他项目了。”

关注伟德

热线电话:

400-202-8195 伟德有限公司 https://www.daan123.com
Copyright © 2018-2024 伟德(bevictor)官方网站 版权所有  xml地图  txt地图  网站地图  备案号: